内黄史志资料

内黄县县志办

2022-07-26 10:23:10

e072f503f6278c1618113811f65b592.jpg


在中州沃原的东北边睡-黄河故道上,有一座古雅朴实的县城一内黄。这里硝河纵穿,卫河斜流,枣林蛋郁,果园溢香,百里沙区,风光迷人。

内黄,在三千年前曾是古黄河的河床。金·明昌五年(公元1194年)黄河南迁,给这里留下一道莽莽的黄沟,每年秋季积水成池,遍野泽国,所以这里曾叫过“黄沟”“黄泽”“黄池”。又因历代史地著作惯以“(黄)河以南为外,(黄)河以北为内”。而历史上这里就地处黄河北岸,故得名“内黄”。

内黄,历史您久,渊源流长。早在四千年前,一些帝王就在这里封国建都,营造社稷。据《史记>、《大明一统志》记载,帝颛顼曾封国于高阳(今内黄县南部),在位七十六年,死后葬于土山(古高阳别称)。帝喾高辛氏也建都于此,在位六十三年死后葬于顿邱秋山(今内黄高王庙)。《滑县志》(当时高阳、秋山隶属滑县)曾记: “唐·太和四年(831年),在县东北七十里建颛顼、帝喾庙,每年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。”说明此地早在四千年前即为帝王盛寝之地。禹分天下为九州时,这里位于兖、冀之间。夏、商时属冀州。商中宗太戊(公元前1621年)建都于亳(今内黄县亳城),在位七十五年,死后葬于亳东南(今内黄县刘次范)。《图书集成·职方典》曾载:“亳城在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,中宗(太戊)陵寝近焉”。《内黄县志》又载: “商·河亶甲元年(公元前1518年),是时嚣(今河南荥阳东北)都有河决之患,遂自嚣迁都于相(河南安阳内黄),在县南十四里。祖乙元年,相又有河决之患,乃自相迁于耿(今温县)。”《史记·殷本纪·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曰: “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,即河亶甲所筑都之,故名殷城也。”据上所述,说明商中宗太戊、河亶甲、祖乙等三帝王都曾先后建都于此。这里,春秋战国时属魏,秦时属邯郸郡魏邑(今大名)。汉高祖九年(公元前168年)始置内黄县,属魏那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载:东晋永和六年,内黄县冉村冉闵,杀赵王石鉴,曾在当地自立国号冉魏。

内黄自建制以来,直到清康照六十年(公元1722年),多属河北省所辖,从雍正二年(公元1724年)始改属河南省。漫长的历史岁月,为这里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。

现在,颛顼陵、帝喾陵、商中宗陵遗址尚存,元、清两代建树的颛顼帝陵碑和宋开宝七年所建的商中宗陵碑,均完整无缺,这里还发现大量仰韶、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、烧结土、砂畺石等,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。

内黄地处河南、河北两省交界地带,北部漳河、卫河平行流穿,地势险要,南部沙丘连绵,枣林密茂,易于屯兵,所以,历代有不少战争都发生于此。战国时赵敬候拔魏之黄城,即今之内黄;赵将廉颇攻魏地繁阳,在今内黄城西北二十公里许;楚霸王项羽“破釜沉舟”的故事,发生在这里;曹操击凶奴夫罗,曾于内黄大破之。此后,赤眉军、闯军、捻军、宋景诗率领的起义军等,都曾转战于内黄。当地人民也曾多次参加农民起义军,南征北战,:除邪扶正。这里因系黄河故道,地瘠民贫,老百姓历来以刮碱土、晒小盐为生。清末民初,反动官府为了畅销海盐,盘剥人民,禁止生产小盐,派“天津长芦盐务税警辑私队”进驻内黄,捉盐民,扒盐池,胡作非为,涂炭黎民,司马、张庄、三新帐、龙庄、关胡庄等盐地十八庄盐民忍无可忍,于1915年串通清丰、濮阳等地盐民二千余人,奋起反抗,狠狠地打击了官府的器张气焰。这次盐民斗争,众擎易举,影响深远,为以后大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直南、豫北十二县盐民联合总会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。


通讯员:刘伟华

418浏览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
云上内黄客户端

立即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