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环境
【地理位置】内黄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,地理坐标为东经114°35ˊ至114°59ˊ,北纬35°39ˊ至36°09ˊ。东与清丰县、濮阳市接壤;南与滑县、浚县相连;西与汤阴、安阳相望;北与河北省魏县毗邻。辖区南北长平均55公里,东西宽平均21.1公里,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。
内黄县城位居县境中部偏东,南距河南省会郑州218公里,北至首都北京565公里,西去安阳市64公里,东到濮阳市45公里。中共内黄县委驻老城区平安路1号;县人民政府驻新城区人民路中段路北。
【县名来历】内黄县建制始于汉高祖九年(前198),距今2200余年。时属魏郡,立足魏地,自我观物,黄河以北为内、黄河以南为外。因地处黄河以北,并且黄河以南有外黄县,故名“内黄”。建县后,只是在南北朝时期撤销70余年,隋文帝时又恢复建制,而县名一直未有更改,沿用至今。
【地形地貌】内黄县地处华北平原,亦系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,地形平坦,起伏较小,海拔高度一般在50 ~ 70米。最高点在梁庄乡西咀头北地,海拔70.6米;最低点在马上乡吉村东地,海拔48.4米。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倾斜,地面平均坡降1/5000 ~ 1/6000。
内黄县因是黄河故道,又受黄河、卫河、漳河多次决口的影响,境内土壤分为潮土类和风沙土两大类。全县土地面积145.7万亩,其中潮土类120万亩,占土壤面积82.56%;风沙土类25.4万亩,占土壤面积17.43%。风沙土类多分布在原黄河故道两侧的沙丘沙垄带。县域南部、东南部多分布着褐土化潮土;县域中部、北部分布着黄潮土。受卫河、漳河决口影响,在与今河北省交界处形成一块碟形洼地(串沟和回水静流区),分布为黄潮土淤土。硝河沿岸背河洼地,分布着盐、碱化潮土;硝河河床内分布着湿潮土。
境内有4个洼陂。硝河陂位于县南部,南起梁庄乡小后河村,北到六村乡的马集和赵庄,南北长22公里,东西宽平均1公里,总面积22平方公里。老塔陂位于县西部,地跨东庄、高堤、亳城三乡交壤,面积18.2平方公里,其中遍布槐林。徐家陂位于县西南二安乡西半部,卫河右侧,面积30平方公里,为卫河滞洪区。张马陂即县城北部张龙乡、马上乡的原洪涝洼陂,面积22.7平方公里,多改造为耕地。
【地质构造】内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,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,基岩层未出露,境内地层发育不全。太古界分布于县北宋村、田氏及县城西南广大地区,展布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1/3;寒武系分布于田氏、宋村南及东庄南、后河西一带;奥陶系分布较广,钻孔所见下奥陶统冶里组主要为一套灰白色白云质灰岩,中奥陶系马家沟组为厚层灰岩;石炭——二叠纪埋深在2748米以下,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和陆相沉积褐灰、紫、灰黑色泥岩与灰绿、浅灰色粉——细砂岩互层,夹浅灰色铝质页岩、黑色炭质泥岩及煤层;白垩系埋深在2598米以下,分布县城东北部,为灰白色砾状砂岩,细砂岩夹棕红杂色泥岩及灰黄色石膏质砂岩;下第三系分布局限,县西北部和东北部有部分沉积;上第三系境内广泛分布,东北部厚,向南、西迅速变薄;第四系为浅黄、灰色黏土层和粉细砂、沙砾石层,属未成岩疏松沉积覆盖全县,东北厚,西南薄。
内黄县辖区处于华北拗陷区之西缘,由于地壳差异运动使该区成为拗陷区内的隆起部位,习称“内黄隆起”或“内黄古隆起”。根据物理探矿图件解释和钻探验证,白壁断层呈北西向由县城南贯穿县境,断面倾向北东,东北翼下降,断距千米以上。北部另有二组断裂:回隆镇——马陵断裂延伸到县境以北,断线走向北西西,倾向北北东,正断层,北翼下降,断距千米左右;田氏断层走向北西,倾向南西,正断层最大断距4000米;元村集断层走向北北东,倾向北西西,最大落差3800米,对下第三系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;留固断层走向北东,倾向北西,最大落差约700米。上述断裂系统控制生油岩系——下第三系的沉积,有石油生成贮存的前提。县境北部属隆起与凹陷交接部位,不利于大油田的生成,但不排除中、小型油田成矿的可能性。
【气候特征】内黄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。冬季盛吹偏北风,夏季盛吹偏南风,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。四季分明,其总特点是:春季(3 ~ 5月)干旱少雨,冷暖多变风沙多;夏季(6 ~ 8月)炎热,雨量集中;秋季(9 ~ 11月)天高气爽,气候宜人;冬季干冷少雨雪。气候总特点是:光照充足、热量资源丰富,光温利用潜力大,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。
2018年,内黄县平均气温为14.8℃,比常年偏高1.2℃,为内黄县气象局1957年建站以来最暖年,与2017年持平。极端最高气温38.4℃,出现在7月25日,极端最低气温-13.6℃,出现在12月29日;年降水量498.1毫米,比常年偏少62.7毫米;年日照时数2226.5小时,比常年偏多106.2小时。